天富总代理_守住“保”的底线 筑牢“稳”的基础 凝聚“进”的力量

作者: www.netxj.com 分类: 天富新闻 发布时间: 2021-03-23 11:45

原标题:守住“保”的底线 筑牢“稳”的基础 凝聚“进”的力量

这是一次在特殊时点召开的不同寻常的两会,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冲刺全面小康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中国经济怎么办?中国经济如何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个有着14亿人口、近百万亿元经济规模的大国,如何在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稳步发展?

今年的全国两会为经济发展描绘了蓝图,让使命愈加明晰――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六稳”“六保”,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守住“保”的底线 保住就业托底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六保”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

翻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个“保”字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关键词。加大宏观政策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位列2020年工作任务要位。“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

特殊时期当用特殊举措。今年不设经济增长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保”;财政赤字增加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2个1万亿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是为了“保”;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让资金直达实体,是为了“保”;2.5万亿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旨在纾困企业、保住就业、托底民生。

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铿锵有力的系列部署彰显保企业惠民生的决心与力度。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之一,是就业和民生问题。”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动因所在。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保住了就业、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就有收入,就会拉动消费、扩大市场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指出,“六保”不仅仅着眼于经济增长,而是针对世界疫情蔓延和全球经济同步深度下滑所出现的冲击、风险和超级问题进行布局的。要想达到“六稳”,必须以“六保”为前提和着眼点。

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多次强调确保就业大局稳定,援企稳岗拿出“真金白银”。今年2月至4月,全国共减免企业三项社保费3402.7亿元;已有345万户企业享受到稳岗返还465亿元,受益企业户数是去年全年的3倍。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认为,“留得青山”,让企业生存下来,才能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赢得未来。“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保市场主体”。

“中国正在为经济发展注入确定性。”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说,无论是“真金白银”的减税降费,还是将保市场主体与保就业紧密结合,两会向市场传递了强有力的信心。

筑牢“稳”的基础 夯实经济基本盘

留得青山,就能赢得未来。“保”是底线,“稳”是目的,要以“保”促“稳”,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

围绕“稳”字,两会上释放出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信号。

――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安排从2.8%提高到3.6%,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达到3.76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约8.5万亿元的财政政策大包,明确释放积极信号,稳定提振市场信心。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以更大的减负礼包对冲企业经营困难。两会期间,一系列政策利好密集释放: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工商业电价5%政策延长到今年年底。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15%。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并予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

――以更大力度挖掘内需潜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推动消费回升方面,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扩大有效投资方面,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增长期,有足够的调控手段,也有强大的备用“武器弹药”。尽管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去做,下半年仍有希望让中国经济走出一条比较平稳的恢复发展之路。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24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危中有机,危去机来,国内疫情基本阻断后,我国经济运行恢复的势头稳中向好。他进一步表示,要强化政策对冲。落实好更加积极有为的积极财政政策和更加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并与就业优先政策、鼓励消费政策、补短板的投资政策、结构性产业政策、差别化区域政策和市场取向的价格政策形成合力,有效地对冲疫情影响。

凝聚“进”的力量 谱写发展新篇章

“稳”是基础,行稳方能致远。“进”是为了能持续、更长期的“稳”。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进”是基于科学认识形势、把握发展大势的客观选择。当前,增长动力转换、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衰退……中国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

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接连以“新”字破题,为经济发展攻坚克难、化解风险指明了具体路径: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我和经济界委员有机会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很受启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立足当下,又谋划未来,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鼓舞了信心。”亲耳聆听了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面向未来,我们有着充分的主动权,政策工具也有很多,对这些优势,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判断、认识和信心。

全面、辩证、长远地看经济形势,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尽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但“中国经济的巨轮不会因疫情冲击而搁浅。”全国政协委员杨伟民表示,我们有庞大的市场空间。我们有强大的改革动力。我们有充足的政策工具。我们有显著的制度优势。

“疫情是对经济的一次压力测试,也带来改革的窗口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王一鸣说,要将实施宏观政策措施与深化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拉动市场、稳定增长。

两会期间,在国有企业、要素市场、财税金融、社会保障、基层治理等关键领域释放出加快改革的强劲信号。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向改革要红利。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向创新要动力。念好“新”字诀,就能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向开放要活力。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市场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改革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杨伟民认为,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调动起14亿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激发起1亿多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就一定会无往不胜。

公平放心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激活企业发展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基础。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法典,共1200多个条文,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

“不论是通过司法裁判,为数字经济发展营造充满活力的法治环境,还是通过集中清理有违平等保护原则的司法解释,营造公平放心的营商环境,都体现出了维护改革和发展大局的重要担当。”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t说。

决战决胜已经进入冲刺阶段,今年的全国两会将在复兴征程上镌刻新的坐标。方向已然明确,信心更加汇聚,站在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和千年小康梦想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把信心化作动力,把力量化作行动,砥砺奋进开创不断发展的新局面。(记者 张超文 李佳鹏 孙韶华 班娟娟)

(责编:庄红韬、孟哲)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