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富测速_林毅夫:中国经济前景光明 经济学家当不辜负时代 

作者: www.netxj.com 分类: 天富新闻 发布时间: 2020-08-31 07:38

人民网北京8月29日电 (孙阳)一个月前,人民网财经在北大朗润园专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关于中国经济“半年报”和下一步发展前景,林毅夫给出了确定性答案。

一个月后,8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上,包括林毅夫在内的9位专家代表先后发言,就“十四五”规划编制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网财经再次专访林毅夫,他的回答中多次提到了“信心”、“机遇”和“责任”。林毅夫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体现出党中央对当前形势有着准确的判断和清晰的思路,“十四五”时期的中国有充足的发展潜力和光明前景,要以新发展理念来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林毅夫则表示,“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所给予的理论创新的机遇。”

谈感受:党中央对新形势新问题有准确判断和清晰思路

人民网财经: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您有哪些新的体会和感受?

林毅夫:听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讲话,我有很多收获和感受。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以座谈会的形式和多位专家学者敞开交流、开门问策,这是丰富顶层设计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实践能够用来作为政策参考,对我们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十四五”时期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听完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我的感受是,党中央对当前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有着准确的判断和清晰的思路。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的,当前的国内国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从国内来讲,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十四五”规划这五年里,我们的收入水平应该会进一步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会有新的体现。同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的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只有进一步加强这些方面的建设,才能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打好基础。

从国际环境来看,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的发生,也加速催化了这个不确定性。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我们已经是第一大经济体。在2000年之前,七国集团的经济总量占全世界超过三分之二,现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分量则越来越重。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率先恢复快速增长,每年为世界增长贡献30%左右,并且,从1978年到2019年,我国取得了平均每年9.4%的高增长。我国现在的人均GDP刚超过1万美元和美国6.2万美元,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4万多美元比,还有不少差距,代表我国的产业和技术的总体水平还处于追赶阶段,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仍然有“后来者优势”。

同时,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5G、万物互联、新能源为特征的新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像中国这样既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又具有人力资源优势的国家,具有“弯道超车”的优势。充分利用好在传统产业的“后来者”和新产业的“换道超车”双优势,我国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同时,我们要时刻警惕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对国际治理的挑战,以及发达国家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因为政治原因未能进行结构改革,发展远低于长期3.0-3.5%的增长导致的外部需求不足,以及中美摩擦给我国带来的外部压力。这些挑战将会长期存在,我国必须有打持久战的心里准备。

谈规划:中国仍有充足发展潜力 要用好“双优势”

人民网财经:针对“十四五”规划编制,以及对“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任务、举措,您有哪些建议和重点关注的方向?

林毅夫:“十四五”规划是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规划,“十三五”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目标是到2050年的时候,要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谈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我认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必须知道我们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在这样的发展潜力下,我们怎样针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按照新的理念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在很多场合谈到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拥有“后来者”和“换道超车”双优势,到2030年之前,中国仍有8%左右的增长潜力。

增长潜力是从供给侧角度来说,潜力能够发挥多少决定于需求侧,在外部需求很可能长期处于疲软的情况下,我国需要把握好国内需求,中国是一个14亿人口的大市场,可用的政策手段也很多,因此,我们只要保持定力,继续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按照新的发展理念,以国内循环为主,同时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依靠科技、人才两个关键要素,发挥好我们的制度优势,我相信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实现稳步增长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的经济有韧性,对未来发展有底气,可以实现5%-6%的年均增长。

我相信到2025年,我们可以跨过人均收入超过12736美元的门槛成为高收入国家,到2030年左右,按照市场汇率计算,我们的经济总量也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从“后来者”和“换道超车”双优势的角度来看,我相信我们在2030-2040年间还有6%的年均增长潜力,利用好我国的制度等各项优势,有望实现年均4%-5%的增长;2040-2050年间有5%的年均增长潜力,有望实现年均3-4%的增长。

到2050年,我们的人均GDP可以达到美国的一半,经济规模可能是美国的两倍。到那个时候,国内的京津冀、东南沿海、中西部的重要城市人口规模和美国相等,人均GDP将会与美国相当,产业技术将会和美国处于同一水平,美国可以用来卡住我国脖子的技术优势将不复存在;另外中西部还有10亿中国人口的人均GDP约为美国的1/3,这部分地区发展速度会比美国快。经济是基础,届时美国将会接受我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事实与我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谈理论研究:不能辜负这个时代给予的理论创新机遇

人民网财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结合您的研究领域,您有哪些正在积极进行的实践和规划?

林毅夫:习近平总书记对理论和政策研究的高度重视,给了我们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极大的鼓舞。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奇迹,并不是按照西方主流的理论去制定政策而取得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实践已经证明,按照西方现成的理论去制定政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都遭遇重重困难,陷于中等收入或低收入水平的陷阱。

理论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过去经验的总结,一个是当前问题的解决。现在的主流理论来自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或为解决发达国家的问题而提出,这些理论必然是以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产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等作为暗含前提。拿到发展中国家来,必然遭遇“南橘北枳”的 问题,并不适用。能够指导我们自身实践的,一定是来源于我们自己经验的总结和针对我们自己问题的解决而提出。

理论都是一个简单的逻辑体系,什么叫重要的理论?要看理论所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中国现在购买力评价已经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了,到2030年左右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也会是第一大经济体,发生在中国的现象和问题将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现象和问题,从这些现象和问题中形成的理论就会和英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时所形成的理论一样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理论。

近年来,我根据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强调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结构差异性,包括产业、制度、文化以及治理结构等方面,以及这些差异对经济发展转型和运行的影响,以期经济学理论在我国能够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目标的统一。

我国是从一个发展中国家一路走过来的,我们的条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接近,根据我国的经验和问题提出的理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参考借鉴价值也会比较高,所以中国理论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和话语权,而且也有利于分享中国的智慧和方案,帮助其他发展中实现和我国相同的追赶发达国家的梦想。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过,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作为经济学理论工作者,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所给予的理论创新的机遇。

 

相关阅读:

专访林毅夫:保持发展定力 中国经济能够应对不确定性

(责编:栗翘楚、孙阳)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