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富代理中心_王金南代表:用”一盘棋”意识统筹区域资源治污
王金南 受访者供图
汾渭平原共含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的11个地市,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重工业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重工业集聚区也变成了中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作为山西省代表团唯一一位环保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一直是山西团分组讨论时的“红人”,不时会有市长们与他交流,求教科学减排和治霾的“药方”。
环境治理需要哪些“药方”?
北青报:您给山西省的环境治理开过什么“药方”?
王金南:因地制宜制定城市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行动方案;加强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网络建设,让监测数据更加准确,让真数据说话;开展PM2.5源解析和污染溯源工作,编制完成了污染源排放清单,摸清了晋中市“污染家底”等。
我们还结合总理基金项目,牵头晋中市“一市一策”驻点研究工作,全程支撑城市“蓝天保卫战”精准化治理。在我们的支持帮助下,晋中市现在在生态环境部组织的汾渭平原11城市“一市一策”跟踪研究中期考核中获得第一名。
北青报:这些“药方”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王金南:2018年以来,山西省“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管齐下,有效推动了山西大气环境的改善,尤其是在煤烟型污染治理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2019年,山西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全年实现同比改善,综合指数下降0.7%。截至2020年4月底,山西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了全面改善的态势,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89,同比下降15.3%。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难在哪儿?
北青报:您认为山西及汾渭平原的大气环境质量要进一步改善,难点在哪里?
王金南:当前山西及汾渭平原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汾渭平原仍然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在完成“十三五”约束性指标方面,山西省面临比重点区域其他省份更大的压力。
具体说难点,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历史欠账较多。汾渭平原城市的污染源减排工作总体滞后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长三角区域,能源、产业、交通三大结构的问题也相对更为突出,不利于空气质量改善。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如何尽快将污染防治和监管的短板补齐,是该区域长期需要面对的重要难题。
第二是经济下行压力对改善环境的挑战。在复工复产过程中,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可能会放松环保要求,也可能会有部分地方为了促进经济尽快恢复,优先上马一些重化产业和煤炭相关的企业,不利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
北青报:您对解决上述难点有何建议?
王金南:建议主要有三点。一是坚持生态理念,从大气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及其内在规律出发,进行宏观管控,综合治理。二是实施差异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三是完善区域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汾渭平原属于河谷地带,约80%天气状况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区域内重污染天气呈现显著同步性。区域内各城市要有“一盘棋”意识,要统筹区域资源,形成治污合力。
“蓝天保卫战”下一步做什么?
北青报:今年是“蓝天保卫战”收官之年,是否有规划启动下一个“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
王金南:我们现在已经启动了“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目标设定方面,我们会延续《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思路,主要围绕着空气质量改善和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方面来设计目标。同时,近几年臭氧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在规划中会针对臭氧的两项前体物VOCs和氮氧化物设计减排目标。
在重点举措方面,要科学合理设置工作任务。一是进一步突出重点管控的空间、时段、行业领域和污染物,加强PM2.5与O3协同控制;二是积极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调整优化,特别是对工业炉窑和VOCs综合治理提出了专门要求;三是进一步研究完善“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范围,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四是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能力,推进大气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文/本报记者 董鑫 统筹/刘晓雪
(责编:李栋、值班)